银行工作人员自己觉得,我们看到的银行工作人员,都很勤奋,都很努力,都很投入。
他们的辛劳能换来他们银行市场地位的跃升吗?
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共有442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
我们将我国银行业机构划分成以下五大类,简称“五大家族”。
1、大型商业银行6家:工、农、中、建、交、邮等六大行。
2、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招商、兴业、中信、光大、浦发、民生、平安、广发、华夏、浙商、渤海、恒丰等十二家银行。
3、城市商业银行124家: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银行。
4、农村金融机构近4000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5、其它类金融机构若干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民营银行19家、外资法人银行4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理财公司等)
由于其它类金融机构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占比很低,暂不列入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我们所讨论的阶层跃升是指单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获得较大的突破。
而我们的结论是,即便单个商业银行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实现阶层跃升。
我们先来看看“五大家族”中的前“四大家族”五年半以来的资产变化情况。
目前,6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已超182万亿元,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超71万亿元,124家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近60万亿元,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57万亿元,其它类金融机构总资产也达60万亿元,但主要是政策性银行的贡献,这里就没有列示了。
从2019年开始,前中国银保监会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纳入大型商业银行统计范围。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取数据是从2019年一月份开始的主要缘由。
为了数据的可比性,每个年度都以一月末作为时间节点,今年的数据比较密集,同时提取了四月末、七月末、十月末的数据。这样做竟然意外地避开了年末冲时点的某些偶然性。
为了便于观察总资产的变化趋势,我们选取了四大家族的资产占比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进行对比。
有关数据及图形如下(占比是以单个“家族”在整个“四大家族”中所占的比重)。
直观上看,5年半来,“四大家族”的各自占比,除了在2022年一月存在微小波动以外,几乎呈一条直线。
也就是说,从长期趋势分析,他们的各自占比大体保持不变。
商业银行的负债能力、负债水平,是其经营能力与市场地位的两个最重要体现之一。
截至10月末,6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负债超168万亿元,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负债超65万亿元,城市商业银行总负债55万亿元,农村金融机构总负债超53万亿元。
我们将“四大家族”5年半以来的负债占比做成折线图,看看其变化趋势。
与总资产占比折线图有着完全相同的变化趋势。除了2022年的微小波动以外,几乎呈直线分布,各自的占比基本没有变化。
拉长时间来看,为什么“五大家族”的市场占比几乎没有变化呢?
由于银行金融机构属于强监管行业,其营业网点的布设、其经营范围的覆盖都须经金融监管部门审批。近年来,监管部门几乎把新开网点的门给扎死了,商业银行只能在现有的地盘上经营。
由于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可能还撤除了部分营业网点。
经营地域范围的固化、内部机制的稳定、人员流动的减少,各银行体系其实都有一些“僵化”,体系的活力不足。
国有大行之间、国有大行与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之间的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等高管人员流动频繁,加上他们在某一地的工作时间就那么个三五年,所以,很难因某一位一把手的企业家创新、企业家精神而带来一行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商业银行业务线上化会不会突破区域限制呢?
其实,目前,“四大家族”的线上化经营与其线下经营大体相当,没有哪类银行的表现出了圈。只有其他类金融机构里的部分民营银行在线上化业务中多抢了一杯羹,但其总量与“四大家族”比,还只是一个零头,甚至连零头都算不上。
这就是我们讲,为什么银行机构出现了阶层固化的现象。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格局可能会被打破,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比或许会有较大的提升。
鉴于国有6大银行在我国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国家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一重大举措将对金融领域和宏观经济都带来不小的影响。
截至2024年6月末,6家国有大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2.3%。
此次国家计划为国有6大银行补充的资本金规模预计将达到1.05万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潜力将进一步得以激发。
全国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补充难以享受这样的待遇,通过现有股东注资的方式,一般很难,即便注资,金额也有限,只能通过自我积累、向金融市场发行债券等方式筹措,银行存贷利差的收窄,必然会影响自我积累式增资,发行债券又会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与国有银行直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的效能完全不一样。
或许这就是在金融强国战略指导下的商业银行结构调整的一大崭新举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