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Zi
辛林
哈喽,小伙伴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旌”字,想起来古代的旌旗,好威风啊。今天的汉字是“兹”字,看看它有什么有趣的用法吧。开始之前,咱们来温习一下昨天的“旌”字吧。
“旌”字的读音为jīng,与“精”字同音。篆文中,“旌”由“㫃”和“生”组成,其中“㫃”代表旗帜,“生”表示萌发、冒出。结合来看,就是旗杆顶端的装饰物,象征着新鲜和活力。造字本义是指插在旗竿顶端的装饰性的动物尾巴或羽毛。古代战士们在战场上挥舞旗帜,旗杆顶端的羽毛或尾巴不仅美观,还激励士兵奋勇向前。在《说文解字》中,“旌”被描述为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用以激励士兵精锐进取。“旌”字的含义和用法包括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泛指各种旗帜,也用作动词表示表扬或表彰,如“旌表”。此外,它还可以表示识别或区别,如“旌别”,或表明或表识,如“旌信”。“旌”字五行属性为金,常用于取名,寓意荣誉、成就、激励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上篇笔记中“旌”的内容,简单复习到这里,来看本篇笔记所写的“兹”字。
“兹”字的读音为zī,与“孜”字同音。在《集韵》中,对“兹”字的注音为“津之切”,意味着通过“津”字的声母和“之”字的韵母来切音。现在,你可以使用你的输入法,键入这个字的拼音zī来找到它。现学现用,这样记忆会更加牢固。
兹字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篆文写作。
首先,我们得知道“兹”这个字其实是一个异体字,它的“正版”是“茲”。这就像双胞胎,虽然长得很像,但名字不同。“茲”和“丝”是同源的,也就是说,它们在造字之初是亲戚关系。
在甲骨文中,“丝”字是由两个“幺”字组成的,表示积丝成缕。甲骨文就像是古人的“简笔画”,简单直观。金文时期,字形稍微复杂了一些,但整体变化不大,还是能看出丝线的样子。
篆文时期,古人在丝线上加了一个丝线结头,表示结丝计数。这就像是在绳子上打了一个结,表示“计数”。
隶书和楷书时期,字形进一步简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茲”字。
“茲”的造字本义是动词,意思是“结丝计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和记忆:
古人用丝线结成一个个小结来记录日子,就像我们用绳子打结来记事一样。每过一天,就打一个结,这样就能知道过去了多少天。这就是“茲”最初的用途。
篆文的异体字将表示丝线结头的部分误写成了“艸”(草字头),这就像是把一个结头画成了草的样子。后来,这个错误被沿用下来,形成了“茲”的另一种写法“兹”。
许慎《说文解字》说:兹,艹木多益。从艹,兹省声。
在《汉字简化方案》中,为了书写方便,用“兹”代替了“茲”,像是给字做了一次“减肥”,让它变得更简单易写。
后来,“兹”的字义也发生了引申和扩展,最初的“结丝计数”逐渐演变为“越加、愈加、愈益、更加”等副词用法。比如“兹重”就是“更加重”的意思。
另外,“兹”还可以指“此刻、现在”,比如“兹有专员前往贵处”,意思就是“现在有专员前往你那里”,“兹有”也被固定用于文书来往,常见于单位信件。
今天的笔记就写到这啦,希望本篇笔记,又能让你学到新知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