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统计:2423
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在中,我们聚焦于上海老龄化背景下的日间照护中心现状,探讨了其如何成为社区养老的重要载体,以及老人们对于日间照护中心社交功能的强烈需求。不难发现,日间照护中心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下篇我们将继续探讨日间照护中心如何把握老人的真实需求,以及未来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为何有的老人付费意愿不高?
如果弱照护、强社交的日间照护趋于收费,老人购买意愿如何?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老人对日常看护型服务的付费意愿较低。并且,由于日间照护中心多嵌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与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活动室、助餐点、护理站或卫生站等功能区形成互补,若服务的差异性与梯度不足,可能陷入“卡在中间”的窘境。
上海普陀区香溢片区的日间照护中心就嵌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之中。12月10日,记者来到综合为老中心的免费公共活动区域,可见老人数量很多,现场活动也开展得极其热烈,有人围着桌子做纸巾盒手工活动,也有的坐在棋桌前“交战甚酣”。
记者从香溢花城日间照护中心工作人员朱女士方面了解到,该日间照护中心主要面向周边四个小区,设有9个可放平的沙发座椅。服务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8:30-16:30,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护、康复服务、康乐活动等。收费标准显示,日托最少需要按月购买,价格为288元/(人?月)。
记者现场随机问询了几位老人。季先生常来阅览室看书,但尚未想过付费购买日托服务,他表示:“我的年纪还没有到需要被看护的程度吧,我每天只是想来这边看看书,如果什么事情都能自理,也不需要日间照护。”
香溢片区的综合为老中心里,老人正在做纸巾盒手工。
住在香溢花城小区的金阿姨是综合为老中心的常客,她向记者坦言:“现在我来参与的都还是免费活动,其实给我们安排的免费活动就已经很丰富了,手工制作、老年人交流都有,来的关键原因是排解寂寞。所以我现在还没有选择日间照护中心。这里服务挺好,后面如果有适合我们的项目,我还是愿意考虑购买的。”
香溢社区日间照护中心负责人田女士表示:“整体看来,对于收费的日间照护中心,老人的购买意愿不高。后续会考虑调整。”在田女士看来,活力老人不需要来日照,去哪里都可以满足娱乐;而失能程度较高的老人一般也不会来日照,相比医疗专业机构,日照的条件仍然有限。
香溢社区日间照护中心的沙发座。
“目前感觉我们的定位卡住了,日间照护中心和免费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做不出区分度。老人如果购买日照服务,会发现活动范围还是在综合为老中心的这层空间里,对老人来说缺乏吸引力。”田女士说道。另据所属宜川路街道的工作人员透露,近期街道方面正与日间照护中心进行沟通,有望通过政府补贴,实现日托价格下调。
与之相似,老年人对于付费日托服务的购买意愿不高,也是“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照护中心工作人员的感受。
位于阳曲路391弄16号的“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一幢4层建筑,一楼为社区食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康复辅具租赁、认识障碍支持中心、老年活动室等等,二楼为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三楼则是日间照护中心。一楼可以直接进出,二楼以上因考虑老人安全及隐私,需要刷卡才可上楼。
记者在12月1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来到照护中心,只见一楼的运动健康之家,七八位社区老人正在使用适老器械进行锻炼和拉伸,也有老人熟练地使用机器测量血压,彼此交流甚是热闹。二楼的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之中设有37个床位,16位老人长期居住。下午3时左右正是休闲时间,十几名老人围绕着活动室的桌子相对而坐,从《浏阳河》唱到《澎湖湾》,依着旋律唱和很是热闹。
“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综合为老中心三楼,日托床位处于空置状态。
当日三楼的日间照护中心没有老人入托。据“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负责人季跃琴介绍,日托按天付费,价格为50元/天,餐费含在50元之中,包括一餐午饭和下午的一餐点心。不同于其他日间照护中心只有坐椅和沙发,“临里汇”日间照护中心还提供了15个可躺卧床位,让每个住进日间照护中心的老人有专属床位,方便中午时段躺着午休。“此外,目前也正在考虑拓展适合夫妻结伴住进来的两人间,方便老人相互照应,营造家的感觉。”季跃琴说。
她告诉记者,“日托的理想状态是老人上午来,中午吃个饭,下午睡个觉玩一玩,晚上回去。上海的活力老人都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宁愿自己请护工。另一类真正行动不便的老人,又会选择我们的长者照护中心,接受24小时服务。不少居家老人只需要部分服务,比如期望上门助浴、助餐、陪诊等,我们护理员也可以上门提供专项照护等。”
“临汾社区和孝临里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楼,老人们在使用运动康复设备。
“目前看,上海老人的养老理念还在调整,但我们相信过十年之后,老年人对养老消费的观念或许会更加开放,未来可能会一床难求。”季跃琴表示,“我们针对老人也做了很多需求调研,发现老人其实需求很多样。下一步我们准备做康养智能化,帮助老人在家里安装智能化的报警设备,实现实时监测报警,如果老人在家摔跤,我们能够以院内院外联动的方式提供帮助。”
如何把握老人的真实需要?
日间照护中心如何做出差异与梯度,有效惠及老年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章晓懿对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过去我们在社区调研时也感受到,偏向一般性日常看护的日间照护机构不一定能吸引老年人,这还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老人的真实需要,定位不够准确。而做得较好、更受欢迎的都是专业性程度较高的日间照护机构,这也恰恰证明了老人对日托形式确实有需求。”
章晓懿分析称,由于老年人的失能、失智往往是渐进性的、慢慢加重的过程。因此日间照护可以主要面对这一阶段的老人,与24小时长者照护之家服务完全“双失”老人的定位进行区分。“日间照护中心更应当着重面向处于过渡阶段,刚刚步入轻度失能或中度失能阶段的老年人。让他们白天来接受简单的康复理疗,晚上依然可以回到家中。理论上如果日间照护中心能够提供有效照护,老年人走向完全失能的时间就能拉长,真正走进机构养老的时点会推迟,这会让老年人和家庭真正感到受益,日托也便有了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的部分街道正在积极推动日常看护型机构向专业照护型机构转型。宜川路街道服务办工作人员高鹏飞向记者表示,以宜川路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即将在2025年迎来整体翻修,“当前由于空间和设施有限,能自理的活力老人和半自理老人,来到日间照料中心只会把这儿当作老年活动室,主要由照护人员组织老人喝喝茶、做小手工、益脑活动等,提供不了比综合为老中心更强的社交感,同时也难提供非常专业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
“为老服务工作需要一直处于进化之中。”高鹏飞表示:“现在,宜川路街道整个辖区内80岁老人已占总人口的5.9%,占所有老龄人口的将近16%-17%。随着80岁以上的老人变多,失智失能、有护理等特殊需求的老人数量将不断增加,这一部分老人可能就成为日间照护中心翻新之后继续服务的重点对象,提供的日间照护也会是真正的专业托养、更有针对性的照护服务。”
服务分层和观念转变
宜川路街道提高专业护理能力的举措,也与上海鼓励的日照机构升级方向一致。2021年12月发布的《上海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管理办法》提出,中心城区和城镇化地区应当结合辖区内老年人口需求情况,重点发展专业照护型机构,原则上每个街镇至少设置1处;支持日常看护型机构发展为专业照护型机构。
“日间照护中心在上海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过去一段时间,主要实现了日托建设从无到有,解决了布点的问题,硬件设施也达到了较高水准。但现在已经完成了数量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落脚点更应当是思考怎样让日间照护真正做实。不仅仅停留于存有,而要思考如何增强专业的服务能力、提高惠及率。”章晓懿表示,未来让日间照护中心符合所在区域的老人与家庭的需要,将是重中之重。
“因为不同社区的老年人群体需求可能都有差别。街道和社区通过调研可以梳理不同区域老人的需求如何,同时也要考虑到日间照护中心场地和托位有限,所有需求中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此来进行精确的服务优化。”章晓懿说。
此外,公众养老观念也有诸多待转变的空间。章晓懿分析道,养老服务本身是“准公共”事业,既有公共服务中基本需求的成分,也有超过基本需求的成分。
“由政府、市场、社会协同配合,将是大势所趋。政府的职能是有限度的,只能将公共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某种意义上是先解决托底的部分,尤其是为困难老人和困难家庭实现基本保障。但老人的需要有差别、有层次。超过基本需求的部分,就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章晓懿认为,应当通过制度设计或者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理解哪些是政府可提供的基本服务,哪些是个体和家庭有责任承担的部分,另有哪些可由社会力量加入;也要引导公众理解责任分担、责权对等,养成更先进的养老观念和消费习惯,特别是观念的转变,需要一步一步进行。
她进一步表示,随着养老市场化的逐步发展,也要注意避免养老服务聚集于高低两端,防止过度精品化的高端服务和过度简易的低端服务泛滥,而中间端市场不足。真正理想的养老服务供给状态,应当是政府保基本,也有市场化的高端服务,还有各种个性化、差异化的中端服务,进而形成服务的分层和梯度,让老人与家庭获得更多的选择。
往期推荐
在一座超大城市,什么样的“日托班”更受老人欢迎?(上)
上海适老化改造,如何满足老年人多样需求?
居民楼道变“杂物间”,超大社区如何破解堆物难题?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鞠文韬
编辑:周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