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
大孤山,位于辽宁省丹东市西南的大洋河河口,它孤峙于黄海之滨,孤山镇就环绕在大孤山南麓。很早以前,孤山镇就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港口重镇。在这里,来自各方的不同信仰安然交汇,在旖旎的风光中,散发出一种颇具古典气息的祥和。
孤山镇是北方著名的渔米之乡,也是东北亚重要的鸟类迁徙停歇地,这里浩瀚的芦苇荡是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孤山核心区。
孤山镇芦苇荡
大孤山的历史悠久,明末以来的几百年间,由于港口的日渐兴隆,孤山镇也热闹起来,附近的庙宇也越建越多。
在大孤山的山腰,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铺陈开来,一百零四楹殿宇楼阁错落有致,随山就势,高低构筑成阶层式院落。
整个布局疏密有致,交错紧凑,衬以山、林、溪流、古树,山环峰屏,树木掩映,殿、阁、楼、亭时隐时现,极得园林建筑章法,是我省保存下来的最为完整的古建群之一。
大孤山寺庙
据《大孤山圣水宫记》碑文记载,大孤山寺庙最早建于唐代,清乾隆年间一个叫倪理休的道人发现山上有唐代望海寺的遗址,就开始在原址上修建三霄娘娘庙,庙宇规模逐渐扩大。
清代末期,楼台殿宇的建筑技艺更加精湛,雕梁绘柱,垂脊飞甍,砖雕石刻,斗拱雀替,完美的保留和继承了古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远近闻名的大孤山庙会。这一天,只有几万人口的小镇一下子涌进了几十万游客,让整个小镇都充满着人潮的喧嚣。
大孤山庙会
大孤山庙会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规模鼎盛时期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当年重修海神娘娘庙时,兴起了海神娘娘庙会和药王庙会,庙会正逢草长莺飞时节,南来北往的商贾和周边出海打渔的船家齐聚古镇,除了烧香拜佛,祈福还愿,还有戏曲、杂耍表演和商品交易,让大孤山庙会热闹非凡。
大孤山旧影
古戏楼是孤山庙会的中心,它的屋顶设计别具一格:既有“歇山”的特质——两角飞檐,华丽堂皇;又有“硬山”的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巍峨。自清代开始就有各地的戏班子千里迢迢前来演出,连著名的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也来这里献艺。
古戏楼
大孤山古建筑群分为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下部分由地藏寺、文昌宫、财神殿、关帝殿、天后宫和戏楼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院落都有正殿和配殿作对称式构筑。
山下寺庙
天后宫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建于清乾隆、嘉庆两代之间。天后圣母也被称为海神娘娘,南方称为“妈祖”。
天后宫
在天后宫的西侧是吕祖亭,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沿吕祖亭东侧的曲径蜿蜒而上,路旁古木参天,夹道成荫。
吕祖亭
过了望海亭之后,就能看到悬崖峭壁之中的上庙。
上庙
山上建筑群就是在唐代望海寺的旧址上修建的。山上建筑由三霄娘娘殿、龙王殿、药王殿、观海亭和石佛塔等组成。
在龙王殿后面的峭壁巉岩中,有三眼清泉潺潺流入石塘,这里被称为圣水宫。
圣水宫
在孤山镇有一座残存的教堂,是由丹麦传教士聂乐信于1905年集资修建的。这个教堂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孤山镇教堂
1896年,聂乐信来到中国传教,她在贫穷落后的辽东兴办崇正女子学校,还创办了崇正贫民救济所,收留无家可归的妇女,组织她们从事生产劳动。1929年,聂乐信加入了中国国籍,1960年病逝于孤山。她的善举一直被当地人所铭记。
聂乐信与当地妇女合影
教堂旧影
聂乐信从丹麦引进了黄杏与本地的杏树嫁接培育出的孤山大杏梅,现在杏梅已成为孤山镇的标志,每逢春夏之交,孤山镇就淹没在杏梅的花海之中。
杏梅
孤山镇的老街内,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有一颗老杏梅树,几十年的相伴相随,老树已经成为家里的一员。
杏梅树
孤山镇距离丹东市区90公里,距离东港市区50公里。在丹东有直达大孤山镇的火车,在丹东长途客运站也有班车可以直抵孤山镇,车程大约2小时。
大孤山风景区的开放时间是早7点30到下午4点,獐岛和大鹿岛这两座著名的旅游海岛与大孤山也近在咫尺,大家可以在大孤山结束游玩后前往大鹿岛或獐岛继续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