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成绩公布,680 分以上的学霸们总会成为焦点。
来自湖北的高考考生李铭尘,一查成绩,发现成绩被屏蔽了。要只知道,只有湖北省文科前10名成绩才会被屏蔽。
和妈妈在街头采访,被问到有什么教育心得的时候,妈妈说:”孩子说自己很叛逆,高二刚开始的时候,不去上课在家里睡觉,开始我想各种办法要把我弄到学校,后来发现她是真的累了,困了,几次下来,我发现孩子在家里睡觉和在学校成绩都差不多,真的要体谅孩子。“
被问到怎么看待分数的时候,妈妈说:“考试前就和孩子说,我不管你考成什么样,反正你都是我最爱的宝贝,我爱你不会和成绩有任何关系,情绪稳定,做孩子最好的助力。”
欢哥自己当年也是以超过清华录取分数线70分的成绩被录取,他在视频里面有提到:“我能考上清华很感谢我妈,在印象中妈妈永远都是很积极正向的人。小时候喜欢调皮闯祸,大祸小祸闯了不少,妈妈都是默默帮他承担下来这些结果,没有批评指责,唠叨说教,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行为价值观也被激发出来。”
还有今年高分屏蔽生陆禹铖同学,从沉迷手机不可自拔到高考屏蔽分。
在干采访中哽咽告白妈妈说:“从小到大惹我妈生气的次数是非常多的,感觉挺对不起她。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贪玩的人,要不是我妈一直督促我好好学习,我可能会在贪玩中迷失自我,谢谢妈妈没有放弃我。”
整理很多高分学霸的家庭教育模式,优秀的家庭都很相似,而错误的方法各有不同。在这些父母大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建立了以下6个教育习惯。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未来能主动学习、高效成长,这篇文章值得你认真读完。
习惯一:做 “示范者” 而非 “监督者”
很多家长自己刷着手机,却吼孩子 “别玩了快去学习”,这样的教育往往无效。学霸的家里,更常见的场景是 “父母和孩子各自专注”。
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作为父母,说千次百次不如做一次,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在熏陶下学会自律。
去年以685 分考入北京大学的周子昂同学,爸爸是名医生,下班后常把病历带回家研究,妈妈则在一旁看书。孩子分享:“我写作业时,他们从不会看电视或大声聊天,家里安安静静的,我也就跟着静下心来。” 这种 “无声的陪伴” 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优秀的父母都是相似的。
还记得被称为“全能学霸”的安徽理科状元董吉洋吗?
她的父母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并没有在女儿学习上花太多的心思。
但董吉洋却说了这么一个细节:
“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
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因为父母自己爱看书,她从小耳濡目染,也就认为学习就跟吃饭一样,是再为正常不过的事情。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父母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材。当你在孩子学习时拿起书本,而不是盯着手机,他会潜移默化地认为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好习惯便会自然生长。
习惯二:是否让孩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一位妈妈曾很苦恼地在网上求助:
“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我制定了一堆规矩:
放学后必须先做 2 小时习题,周末不准看超过 1 小时电视,就连和同学出去玩都得提前报备学习进度…… 可孩子不仅成绩没起色,反而越来越磨蹭,写作业时偷偷玩手机,被发现了还跟我大吵大闹。”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度干预,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悄无声息地扼杀了孩子宝贵的“自驱力”。
一位高考分数704分的考生妈妈,有记者采访他父母的教育秘诀,这位考生妈妈坦言:平时都是放养式教育,孩子纯靠自觉,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是放手让他去做的。
正是父母这种开明的教育方式,让他能够根据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感到自己有选择权和控制权时,他们的投入度、坚持度和创造力都会提高。
自主权才是一个孩子高效学习的关键。
当孩子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由,这样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中去,对待学习有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习惯三:用 “具体规则” 替代 “抽象要求”
“你要自觉学习”“赶紧写作业去”,这些话家长们常挂在嘴边,可孩子往往左耳进右耳出。而会管理的父母,更擅长把 “自律” 拆解成可操作的规则。
这里,上次有位妈妈来报喜,就分享了 “30 分钟约定”:放学后先玩 30 分钟,到点后必须坐在书桌前学习;晚上 9 点半后,无论作业是否写完,都要停下收拾书包,保证睡眠。“一开始孩子会耍赖,但我们坚持执行,三周后她就养成了习惯,到点不用催就自己行动。”
心理学上的 “边界效应” 告诉我们,明确的规则能给孩子安全感,也让他们知道 “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比起空泛的 “要自律”,不如和孩子约定 “每天固定学习时段和时间,或者制定你们双方共识的清晰规则”,具体的规则才是自律的第一步。
习惯四:做好孩子的支持系统
真正能滋养孩子自律的支持,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藏在日常琐碎里的默默托举。就像河南的刘家两兄弟,哥哥上北大,弟弟高考702分准备报考清华,在采访中,弟弟提到:"能安心冲刺,最该感谢的是妈妈的早餐。"
妈妈可能不会讲大道理,但她的厨房永远有热乎饭,永远有支持的眼神和力量。有这种踏实感,孩子很难不沉下心来做事。
而且妈妈非常擅长用“正向反馈”激励孩子,平常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二宝贝,你真棒!”
她认真地告诉大家:“一定要多赞美自己的孩子,因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许。”
很多家长总觉得 "支持孩子" 就是帮他解决学习难题,其实不然。刘妈妈的故事告诉我们:支持不是做孩子的 "知识导师",而是做他的 "精神锚点"。当孩子知道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家里都有热饭、有依靠,他才能卸下焦虑,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这种看似 "无为" 的支持,恰恰给了孩子最坚实的自律底气。
是否允许 “偶尔失控”
“今天又没按计划学习,这孩子彻底没救了”,这种想法会让家长焦虑,也会让孩子破罐破摔。仿佛孩子要像是一个永动机,持续在学习,家长才能安心。
很多父母教育有个普遍现象,孩子学习就学习,不让做其他闲事,却不知,真正的学霸,都擅长劳逸结合。
李佳泽这次高考一举拿下703高分,被北大录取。
然而,他可不是一门心思读书的书呆子。
课余时间,他非常热爱阅读,在采访中,还各种喊话中小学生:“一定要多看书,什么书都要看,看课外书这件事就像拿竹篮子打水,虽然打不上水,但是可以把篮子洗得更干净。”
是啊,长期紧绷的皮筋,迟早会断;
允许孩子劳逸结合、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助他补充身体和心理能量。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这次考了第几名?”“为什么别人能考 100 分?” 过分关注结果,会让孩子觉得 “学习是为了父母满意”,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
懂得沟通和管理的父母更擅长问:“今天的学习计划完成得怎么样?”“这个知识点你弄懂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682 分考入南京大学的刘畅说:“妈妈从不逼我考高分,而是问我‘今天有没有学到新东西’。这种关注让我觉得,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
当孩子从学习本身获得乐趣 —— 解开一道难题的兴奋,记住一篇课文的自豪,他就会形成 “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比任何外部压力都更能支撑长久的自律。
结束语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重新对好父母下了定义:
成为园丁!
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让每一株具有不同优势和美丽的植物都能强健生长。
养育的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一个怎么的环境,时间就还你一个怎么的孩子。
所以,家长们,好好经营好自己,放松神经,修炼心态,父母温暖有力量,才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家庭松弛有爱,才能给予孩子成长需要的营养和能量。
点个 “在看”,愿每个家庭都能拼出属于自己的完整风景,让孩子在和谐的系统里,长成既独立又懂得联结的模样。
想了解更多教育理念
也可以添加我的微信
围观我朋友圈的每日思考
关注「欢哥讲学习」公众号,成为学习高手
「清华欢哥」
脑科学博士
学习品牌“欢效”创始人
提倡高效学习、纵情玩耍
已用科学方法成功帮助60000 名家庭实现学习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