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科技行业注意力再次聚焦小米公司。其中两款由雷军现场主讲的产品在公众层面持续掀起讨论,首当其冲的是销售数据惊人的小米首款SUV车型小米YU7,另一款则是被雷军称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售价1999元起的小米AI眼镜。
来源:新财富杂志综合
小米YU7发布后,三分钟大定量突破20万台,1小时后突破28.9万台,18小时后锁单量突破24万台……
小米YU7大定量和锁单量超出市场预期,刷新市场纪录。仅1小时的大定量,就超越了同价格带竞品数月甚至全年的表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米YU7开售后,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涌现出大量转让订单的信息。随着交付周期的延长,转让小米YU7订单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溢价高低与交付周期直接挂钩,交付周期越短,价格越高。溢价从3000元到20000元不等,这意味着在定金5000元外,还要额外加价。
除小米新车外,小米还“一口气”发布了13款产品。备受关注的小米AI眼镜,定价1999元起;小折叠手机、平板、手表、手环、开放式耳机、洗地机、扫地机器人、吹风机、米家空调、中央空调等悉数亮相,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产品进一步丰富。
“黄牛”高价倒卖订单 3000—20000元不等
据中国证券报,在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上,溢价转让小米YU7的订单随处可见。在闲鱼搜索“汽车订单转让”,显示的几乎全是小米YU7。
图片来源:闲鱼
6月29日,据不完全统计,闲鱼上,在北京交付的小米YU7转让订单达126个,转手加价在3000元—20000元不等。转手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付周期的长短。
图片来源:闲鱼
一位卖家表示,小米YU7标准版交付周期在28周—31周,订单转手价格为3000元;有卖家转让“准现车”订单,交付周期在1周—5周,转让价格20000元。
记者采访获悉,有部分卖家称交付周期太久,不想要而转手,但更多卖家是所谓的“黄牛”,溢价出售在手订单谋利,并且十分熟悉转让流程。
小米汽车明确规定:“所有的小米YU7订单将按照锁单先后顺序进行排产”。同时,为防止“黄牛”倒卖,开售后24小时内,准现车和定制新车,各限购1单;支付定金后的168小时即7天内,可随时修改YU7的车辆配置;满168小时后,车辆订单自动锁定。同时,小米汽车表示,订单锁单后,配置、车牌所有人、交付中心等订单信息无法再修改,定金不退。
小米销售张庭(化名)告诉记者:“锁单前可以修改配置和上牌人信息,但是锁单后仅能更名一次,且必须为直系亲属。”
为何会有买家花高价从二手交易平台买小米YU7订单?
有买家表示,目前从官方下单,交付周期过长不想等。还有买家表示,虽然自己抢到了订单,但是交付周期太长,在二手平台买到了交付周期更短的,计划转让交付周期更久的单。“基本平出,我几乎没有赚钱,拿回定金就行。”
根据小米汽车要求,支付5000元定金,就可以锁单,并进行排产。目前,小米YU7标准版、Pro版、Max版交付周期分别为55周—58周、49周—52周、34周—37周。
记者调研了解到,大量“黄牛”涌入,进行锁单排产,扰乱正常的交付秩序,交付周期无限延长,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急于提车的用户,不得不加价从“黄牛”手里接手订单;二是真实下单的用户,因等待交付周期太长而进行转让。
小米订单爆火,车圈同行回应
据深圳商报,此次小米YU7再次刷爆热搜,又引发了车圈地震,不少同行难以掩饰“羡慕嫉妒恨”的心情,引发新一轮营销大战。
6月26日,在小米YU7发布当天,上海通用五菱旗下品牌宝骏发布旗下“宝骏云海”和小米YU7的外观对比,并在最近持续发布视频,配文称:“抢不到YU7,时尚同款宝骏云海收留心碎的你。”
当天,奇瑞汽车旗下风云A9L也开启预售,和YU7撞了“档期”,而奇瑞汽车随后发布了一份战报:“抱歉,从4月23日上海车展小订开始,我们只订了51971台。”
6月27日,蔚来高级副总裁兼乐道汽车总裁沈斐发微博疑似对标小米,他表示,现在可以放心选择乐道L60了,据他介绍,乐道空间更大、屏幕更大、能耗更低、价格更香,拥有52L超级大冰柜,还能换电直达珠峰。
零跑汽车CEO朱江明则坦然承认,YU7 1小时大定30万辆,给零跑汽车带来巨大压力。
更具有火药味的是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公开发文炮轰小米:YU7三分钟大定20万台,意味着用户交车时间要等待一年以上,“这种手机行业套路很容易拉动情绪”,相关言论引发热议。不久后,黄照昆公开发文表示道歉,称自己因个人轻率言行造成不良影响,并且深感愧疚。
尽管小米YU7的出色销量表现卷到了不少汽车同行,但是在发布会前,车圈顶流“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一把手们曾齐齐给雷军送上祝福,雷军也分别转发回应。
6月30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发文称,自己也下单了小米YU7。同时,何小鹏介绍,小鹏G7也将在本周四上市发布。随后,雷军转发了何小鹏该条微博并表示:“谢谢小鹏支持,我们一定加速生产,力争早点交车。小鹏G7本周四发布,预祝发布会成功!”
雷军造车的朋友圈强大。在官宣造车后,一张企业家与雷军的合影曾流传网络,包括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深蓝汽车CEO邓承浩、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张建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等人均和雷军合影表达支持。
“从目前的锁单数据来看,确实可能存在一定的黄牛、水军。”汽车分析师、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坦言,“在造车新势力中,小米推出新车的速度其实是最慢的,这也一定程度提升了其新车的火爆程度,目前其面临的最大考验还是交付能力方面。此前SU7在一年时间内交付了接近26万辆,如果YU7的交付速度快于SU7,目前24万辆的锁单数据有望在三个季度内完成,可能最晚在明年一季度完成交付。”
华福证券研报指出,小米YU7的出现,将加剧中型SUV市场的竞争。依靠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整条汽车产业链系统性优势,小米汽车实现了“人车家全生态”布局,重新定义了智能汽车新标杆。
国联民生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以来Model Y月度批发销量基本在4万辆左右,其认为小米YU7在多个维度对比Model Y表现更好,上市后有望取得较好销量表现,重塑20-30万纯电SUV格局。
小米汽车成功根本在于其坚定实施“高端化 全球化”战略,基于打造爆品的思维,通过新零售模式实现更好的销售和客户服务,看好小米打造爆款车型的持续性。公司二期工厂预计2025年7月投产,其判断火爆的订单使得公司将继续保持高产能利用率生产,结合小米汽车在供应链的优势,汽车收入有望快速增长、同时保持高毛利率状态快速跨过盈亏平衡线,预计2026年汽车业务有望明显增厚公司业绩。
当前小米集团已经全面进入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发展阶段,短期看,公司“手机×AIoT”和智能电动业务仍将在硬件销售实现良好增长,经营持续向上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其生态规模,对后续实现互联网服务、优化生意模式奠定更好基础;长期看公司人车家生态接入终端数量持续扩大,公司通过各类服务实现软件、广告等收入,实现生态变现,业务盈利能力更好,增厚公司业绩并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股东回报水平。
小米入局AI眼镜赛道
小米在6月26日晚的发布会上,还推出了首款AI智能眼镜。
从产品设计来看,小米AI眼镜与Meta Ray-Ban Classic有着高度相似性——同样采用黑色镜架设计,配备双侧摄像头和状态指示灯,扬声器和电池模块均巧妙隐藏在镜腿中。
甚至在定价策略上,小米也选择了拥抱Meta,1999元的起售价,相比Meta眼镜最低299美元的定价只有200元不到的价格优势。
这款眼镜同时还是相机和耳机的结合体,搭载了1200万高清镜头,支持防抖,支持第一人称角度沉浸式拍照、录制视频,支持第三方的APP的视频通话、视频直播;还可以化身开放式耳机,内置5颗麦克风,立体声双单元。
“AI”是最大的卖点,出厂搭载超级小爱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唤醒小爱同学来实现拍照、录像、问答和翻译。从现场展示的宣传视频来看,这款产品支持的AI场景包括语音智能控制设备、智能会议纪要、10种语音同声传译、视觉扫码支付。
另外,从美学设计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小米AI眼镜推出了电致变色版本,双指划动镜腿即可完成变色,单色电致变色有深黑至浅灰4档调节,彩色电致变色有紫蓝粉灰4档调节。
单色、彩色电致变色版本比标准版本分别高出了700元、1000元。魅族前高管、Angry Miao创始人李楠在微博上评价时提到一句:“这个技术如果真的想普及不能这么收割消费者的。”不过,这似乎并不影响消费者的好奇心,目前电致变色版均已全部售罄。
据国际金融报,从是否具备显示功能的角度来看,AI眼镜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眼镜 耳机 AI三合一的智能音频眼镜,主打通过语音指令进行操作和控制的AI语音交互,华为、小米米家此前也都推出过相关产品,但显然仅有音频是不足以吸引消费者的;第二类是带有摄像头的AI眼镜,在智能音频眼镜的基础上,集成摄像头,增加了拍照和录像的功能,能够实现与环境的智能交互,这也是目前的主流类型;第三类是融合了AR显示技术的AI/AR眼镜,支持多模态感知,被认为是AI智能眼镜的最终理想形态。
对于AI/AR眼镜,Counterpoint Research副总裁Neil Shah曾表示:“AI眼镜中最困难的部分无疑是硬件,而硬件中最难的部分是承担显示器功能的镜片,尤其AR眼镜的显示器更为重要。因此这个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光学显示与芯片能效的终极对决,一副合格的AR眼镜需要攻克两大技术堡垒:占系统总功耗60%的显示模组和30%的运算芯片。”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AR眼镜研发和商业化极其艰难。两年前,罗永浩将重心从直播带货界转移到科技领域,成立了细红线公司,投身于AR智能设备研发。但在最近的一次公开场合中,罗永浩表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烧了很多钱,证实十年内AR眼镜都不太可能商业化。
虽然不少用户期待小米AI眼镜集成AR功能,但从技术成熟度、产品商业化、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多个角度来看,作为“大厂”的小米都不可能在此时推出一款研发成本高昂、售价令消费者难以接受、体验感很可能被诟病的创新科技产品。
而小米AI眼镜所对标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在商业化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已经验证了这一赛道的确定性。根据The Verge在今年2月的报道,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透露,Ray-Ban Meta在2024年的销量超100万。今年将是Meta眼镜业务的决定性时刻,这位首席执行官展望着200万甚至500万的销量。
在智能手机、家用电器、智能汽车这几大赛道,小米的入局很难不让友商们紧张。不过,目前来看,AI眼镜赛道的玩家们对小米更多持欢迎的友好态度。原因或许在于,在国内市场,虽然挤满了雷鸟、Rokid、XREAL、星纪魅族、影目、李未可、闪极等一众玩家,但AI眼镜赛道还未跑出真正的爆款产品或品牌,小米AI眼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树立市场范例,尝试“做大蛋糕”的作用。
在刚刚过去的618期间,京东数据显示,AI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AR眼镜用户数同比增长70%。小米AI眼镜发布后,在京东平台的销量很快达成1W ,无疑给AI眼镜市场添了一把火。小米下场之后,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科技和互联网大厂推出多款产品。
看好小米的高盛在研报中将如今的AI眼镜与8年前的TWS耳机对比,技术成熟与价格下降将共同推动市场发展,消费电子行业又一个潜在的增长引擎已经出现。高盛预计,2025年小米AI眼镜出货量约20万副,相当于中国智能眼镜市场10%的份额。“这是一个时间问题”,Neil Shah看好中国厂商,他认为在未来一两年内,像小米、华为在AI眼镜方面很有可能追赶上Meta或谷歌。
据证券时报,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2025年有望成为AI眼镜市场加速渗透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AI眼镜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
不过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AI眼镜的发展还面临多重挑战:技术瓶颈是其中之一,包括芯片性能、续航能力和光学显示技术的限制;市场接受度也是一大挑战,部分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功能和性能存在疑虑。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AI眼镜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
有电子分析师表示,电致变色功能在AR眼镜领域适用性极强。当前AR眼镜多采用光波导方案,但该方案在露天强光环境下易导致镜片显示内容模糊,而电致变色膜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未来或有望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国内市场方面,入局玩家增加,仍处于“百镜大战”初期。小米AI眼镜除价格外整体符合预期,部分参数指标超越竞品,产品有爆款潜质,下半年AI眼镜赛道即将步入产品发布与量产密集期。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下半年国内外眼镜接力发布,智能眼镜叙事进入兑现期:此前三星眼镜预期Q3发布,外媒TheInformation报道称,字节跳动正在研发AI智能眼镜产品。
国联民生证券研报指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增长,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正在将AI音频眼镜推向更广的市场。在短期内AR眼镜用户画像较为模糊背景下,智能交互眼镜以替代耳机功能为切入口,以眼镜(矫正视力/装饰)为载体,搭配AI提高体验与卖点,有望开辟音频新赛道。建议关注进入各产品供应链或有相关技术储备厂商。
投稿、商务合作,可联系:xcf@stcn.com
- END -
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社观点。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新财富》杂志6月号
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
(点击下方图片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