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朋友当免费资源,占便宜没够
朋友不是你的私人ATM机!今天蹭顿饭、明天求帮忙,事后连句谢谢都懒得说,还觉得理所应当。
这种占便宜成瘾的行为,本质是把友情当工具人。心理学上这叫“索取型人格”,他们总觉得别人帮自己是天经地义,却从不想想别人的时间不是大风刮来的,技能也不是白捡的。一次两次是人情,十次八次谁都觉得心寒。
真正的交情讲究礼尚往来,光吃不吐的铁公鸡,最后只能混成孤家寡人。
2、 不分场合吹彩虹屁,虚伪赞美过度
老板放个屁都夸“有格局”,同事穿件丑衣服硬说“超时尚”,这种浮夸表演非但讨不到好,反而尴尬得让人脚趾抠地。
虚伪赞美就像掺水假酒,喝多了反胃,还会让真心的夸奖变得廉价。
3、事后诸葛亮,爱当马后炮
“我早说会这样!”
失败的人正难受,你却跳出来显摆“未卜先知”,这不是在别人伤口上撒盐吗?
事后诸葛亮本质是“后视偏差”:用结果倒推“必然性”,掩盖自己事前同样迷茫。比如项目黄了才吐槽“这计划漏洞百出”,可当初讨论时你屁都没放。
真正的聪明人,事前敢给建议,事后懂给安慰。非要总结教训,也得说“下次咱们可以试试XXX”,而不是“谁让你不听我的”。
马后炮刷不到存在感,只会炸飞自己的人缘。
4、习惯性扫兴,专业泼冷水
别人升职你说“别得意”,朋友晒旅行照你撇嘴“人挤人有啥好”。扫兴鬼就像行走的负能量,专灭别人的快乐小火苗。
心理学把这叫“打压式交流”:通过贬低他人获得虚假优越感。可能因为你自卑、嫉妒,或单纯嘴贱,但结果一样——再也没人愿意分享喜悦给你,毕竟谁想天天被泼冰水?
扫别人的兴,最后断的就是自己的路。
5、甩锅成瘾,专业找替罪羊
功劳自己领,黑锅别人背。这种人一出事就开启“侦探模式”,翻聊天记录、抠流程细节,只为证明“都是TA的错”。
职场中这种人最招恨:破坏团队信任,把协作变成宫斗。
敢作敢当才是真担当,甩出去的锅,最后都会扣回自己头上。
6、靠贬低别人刷存在感
“你这方案不如实习生”“她胖得穿啥都丑”……通过踩别人来抬高自己,本质是因为骨子里的自卑。
贬低不会让你变牛,只会暴露你格局小。真正厉害的人都忙着自我提升,只有弱者才靠打压别人找自信。
更可怕的是,这种话传到当事人耳朵里,结仇是分分钟的事。
踩人者终被踩,敬人者人恒敬之。
7、热衷传隐私,搬弄是非
知道点八卦就憋不住,把同事离婚、朋友欠债当谈资,还美其名曰“分享情报”。
这种人像人形大喇叭,今天能卖别人的秘密,明天就能卖你,信任早就被TA嚼碎了吐一地。
哪怕当事人不追究,周围人也怕了:谁知道你会不会转头爆料我的糗事?
管不住嘴的人,终将吞下被孤立的苦果。
8、遇事过度试探,疑心太重
“你肯定嫌我烦吧?”“你是不是瞒着我?”——随时开启“侦探模式”拷问别人,把对方逼成“自证清白”的犯人。
试探的本质是控制欲作祟:既想掌控关系,又怕自己受伤。可谁受得了天天被当贼防?
朋友耐心有限,恋人也会心寒。试探是关系的腐蚀剂,不信任感会像霉菌一样蔓延。
9、交浅言深,没有分寸感
刚认识就大聊离婚细节,同事关系硬要问工资存款。交情没到那份上,偏要掏心窝子,逼得对方尴尬赔笑。
这不是真诚,是社交失了分寸感,只会让人想拉黑。
心理学强调“边界感”:人与人像气泡,靠太近就会炸。尤其是敏感话题(健康、收入、情感),对方没主动提,就别当掘地三尺的八卦记者。
分寸感是人际防撞气囊,没有它迟早翻车。
10、“心直口快”当借口,伤人而不自知
“我说话直,你别介意哈!”——接着就甩出“你胖了”“这想法真蠢”。把没教养包装成真性情,被怼还怪别人玻璃心。
真正的直率是坦诚 尊重,而不是刀刀见血的言语暴力。
刀子嘴就是刀子心,别指望捅完人还说自己是天使。
写在最后:
做人如烹小鲜——火候太猛易焦,调味太重会翻车。守住边界、换位思考、珍惜情分,才是人际长久之道。毕竟谁也不想活成“人见人躲”的讨厌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