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日【文化课堂】带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含义
立春(2月3-5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2月18-20日):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月5-7日):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作动,惊醒了蛰伏在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3月20-22日):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4月4-6日):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4月19-21日):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5月5-7日):
夏季的开始,万物生长旺盛。
小满(5月20-22日):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6月5-7日):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6月21-22日):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7月6-8日):
暑是类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7月22-24日):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8月7-9日):
秋季的开始。
处暑(8月22-24日):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9月7-9日):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9月22-24日):
昼夜平分。
寒露(10月8-9日):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10月23-24日):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11月7-8日):
冬季的开始。
小雪(11月22-23日):
开始下雪。
大雪(12月6-8日):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12月21-23日):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1月5-7日):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21日):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法(或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在国际气象界,它们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华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根据太阳的位置,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二十四等份,规范了二十四节气。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早期的《淮南子》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名称的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
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已统称为“节气”。
观测
二十四节气的观测记录从最原始的直接观察地象、天象,到逐步使用工具,测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营建洛邑选址时建立了周公测景台,以土圭测日影的方式,比较准确地测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间,该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这些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遗迹。
在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中,各时代的天文学家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促成了二十四节气的细化和精准。
形成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以观察中国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来 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