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药店人总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然后就“卡壳”了。
比如感冒,常常有顾客说,“感觉”既像风寒,又像风热;比如腰膝酸软,也会有顾客说,“感觉”像肾阴虚,又像肾阳虚……
寒热错杂、阴阳两虚、气血两虚都是常见的病症,只要药店人当心,总能问到点上。然而,有一些病症就是不太好对付,比如阴虚和湿热同时出现,药店人该怎么办?
阴虚和湿热,为什么会同时出现
阴虚以机体阴液亏损为病理特点,常见潮热盗汗、颧红消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表现。而湿热以机体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留为病理特点。
听起来,两者毫不相干,怎么会有人既阴虚,又湿热?其实,阴虚和湿热有因果关系,中医一般把这种证候称为“水热互结”。具体而言,有以下3种情况。
1、伤寒之邪入里
中医认为,伤寒之邪入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就会导致水热互结。而且,热能伤阴津,就会形成此证。
2、热邪进入...
热邪进入...以后,与体内的水湿互结,就会形成湿热。热邪灼伤阴津,就会形成此证。
3、少阴阴虚(心肾不交)
中医认为,肾主水。若是肾阴虚,一方面会使肾气不充,肾失去“主水”的功能,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邪;另一方面,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就会导致心火亢盛,又会产生内热。邪热与水互结,就会形成此证。
综上所述,阴虚湿热证不是阴虚和湿热的简单相加,两者存在内在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形成真阴愈虚、湿热愈盛、胶结难解的局面,是一个独立的证候。
阴虚湿热证,药店人该如何辨别
阴虚湿热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舌红,原来厚腻的舌苔由白变黄。还有以下这些辨别要点,值得药店人关注。
1、入睡困难、精神不济
患者常见夜间烦躁、入睡困难。醒来常常感觉四肢困倦、精神不振,更有甚者会感到头重脚轻。
2、眼干口臭,皮肤油腻
患者多觉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渴欲饮水,常觉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尤其是清晨起床时更加明显。而且患者的皮肤特别油腻,两颊潮红或偏红,颧骨处特别红。
3、两便异常,情志不舒
患者的性情通常比较急躁,冲动易怒。而且,患者常见小便黄、大便黏腻、皮肤瘙痒、汗黏而热、气味大。
阴虚湿热证,药店人该如何用药
1、猪苓汤:养阴利水
辩证要点:患者常见发热、渴欲饮水、咳而呕渴、心烦、失眠、小便不利等证候。注意,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猪苓汤。
组方:猪苓、茯苓、泽泻各20克,阿胶(烊化)10克,滑石16克。
组方解读: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用,增加利水渗湿的功效,共为君药。泽泻淡渗利水,助津液上呈,为臣药。滑石清热利水通淋,阿胶滋阴润燥,均为佐药。诸药配伍,利水渗湿与清热养阴并进,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可使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证自解。
2、甘露饮:养阴清热
辩证要点:患者肺脾肾三脏阴虚津乏,以致虚火上炎;加上脾系湿热壅滞,于是龈肿出脓、口疮咽痛。
组方:生地黄、熟地黄、石斛、黄芩、茵陈、枳壳各10克,天门冬、麦门冬各12克,甘草6克,枇杷叶24克。
组方解读: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肾;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清养肺胃。配伍这一类药物,可用于养阴配阳。黄芩、茵陈清利湿热,枳壳疏畅气机,枇杷叶开宣上焦。配伍这一类药物,在于清利湿热。两类药物同用,共奏养阴清热、宣肺利湿之功。
药食同源,试试用食疗方来调理
阴虚湿热证多与日常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味有关。因此,合理调节饮食结构,采用食疗方来调理,对湿热证也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1、木棉花薏米瘦肉汤:清热解毒、健脾祛湿
材料:木棉花、薏米各8克,瘦肉200克,陈皮1克,姜2~3片,盐少量。
做法: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少量清水,煲汤服用。
2、海底椰响螺炖瘦肉:滋阴润肺、清热生津
材料:海底椰60克,玉竹15克,响螺干100克,无花果3个,瘦肉200克,姜2~3片,盐少量。
做法:将响螺干热水浸软,所有材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少量清水,煲汤服用。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
知晓更多药店常见病症诊断与联合用药内容
让工作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