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精神状态怎么描述,“重点是观察精神状态”,究竟是观察什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孩子生病在群里求助的家长经常会听到一个问题,“精神状态怎么样?”或者看到有人说:“如果精神状态好,39?C也不用吃退烧药。”

但精神状态究竟是什么意思,怎么观察呢?

一、精神状态是什么

这个精神状态不是网梗那个“精神状态超前”“好美的精神状态”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意识状态,也就是意识的清晰程度。

按照意识清晰程度,精神状态可以划分为清醒(正常)、嗜睡、意识模糊(昏迷前期)和昏迷。

在不同的体系中,对精神状态也有不同分级和命名,比如国际临床通用的两套量表,AVPU快速筛查表中的清醒、对语言有反应、对疼痛有反应、无反应,Glasgow昏迷评分系统中的清醒、轻度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等,还有一些别的分级如清醒、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等。我们普通家长通常不需要完全掌握系统的分级方法,只需要了解哪些情况可能表示出现了意识障碍及其大概的程度即可。

我们能看到有些时候孩子发着烧,但能吃能玩,睡得也安稳,拉完吐完就像没事人一样,这通常说明精神状态不错,很可能病情不严重。

但病情不严重的孩子也可能会比平时显得疲惫、烦躁、爱哭闹,这是生病的正常现象,大人不舒服的时候也会如此,并不是说孩子比平时蔫、食欲差一点,就是“精神状态不好”。

真正需要担心的 “精神状态不好”通常至少是指轻度意识障碍的状态。

二、为什么要强调观察精神状态

对于还不能准确描述感受的学龄前儿童而言,精神状态的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精神状态不佳,出现意识障碍,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甚至出现了累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而精神状态正常,即便一般症状看起来有点凶,体温高、呕吐、腹泻,但有可能并不是严重疾病(并不是一定不严重,还要结合其他症状),可以继续观察。

所以,精神状态的评估是在“过度焦虑、过度医疗”和“忽略信号、延误就医时机”之间进行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如何观察和评估精神状态

(一)精神状态的评估方法

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常用的AVPU(Alert、Verbal、Painful、Unresponsive)快速量表和Glasgow昏迷评分表都比较简单、快速,不需要专业培训,适合家长在家观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具体内容。

从观察维度上,二者有一些共通之处,主要是从睡眠与睁眼(Eye Opening)、语言沟通(Verbal response)、肢体活动(Motor response)三个大方面去看,如下表:

精神状态怎么描述

说明:评估时,按照先观察再刺激的优先级进行,先记录自然状态,再逐级测试,如言语刺激有回应,就可以不再进行疼痛刺激。

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工具,用来评估孩子的不适程度,如FLACC量表和CRIES量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等。其中,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分对表情的分类更细,虽然官方的说明说更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结合主诉来判断,但对低龄幼儿的照料者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只不过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在清醒时,可感觉到的不适基本上至少是从4分甚至6分开始的,可能的解释是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对疼痛更加敏感。

精神状态怎么描述

图源:Wong-Baker FACES基金会官网https://wongbakerfaces.org/

(二)意识障碍的几种类型

1.萎靡

广义的萎靡包含轻到中重度的意识障碍状态,从轻度的意识水平下降到嗜睡、昏睡,都属于萎靡。

狭义的萎靡是轻度的意识水平下降,在排除睡眠不足、饥饿等生理因素之后,满足以下标准中的2项及以上,但排除昏睡、昏迷等中重度意识障碍,就可以说是萎靡状态:

?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下降(如拒绝玩耍、进食减少);

?反应速度延迟;

?眼神交流减少或表情淡漠;

?动作迟缓、肌张力减低(如婴儿表现为“松软”)。

狭义的萎靡其实比较接近我们认为的“蔫儿”“没精神”,有可能靠家庭补液、休息等方式恢复的。而到了嗜睡的程度,如果家长不是十分确定病因,最好立即就医。

2.嗜睡

嗜睡是家长非常关心且常常误解的问题。生病是消耗体力的,为了恢复体力,病人想要多睡一些,这是生物本能。所以“睡得多”≠“嗜睡”。

医生说的“嗜睡”是要达到轻微意识障碍的程度的。具体来说,嗜睡的孩子,通常需要比平时高一点的唤醒强度才能睁眼,比如平时是呼唤名字,现在需要一定的肢体接触(拍肩膀、轻轻摇晃等)才能醒来;唤醒之后,嗜睡的孩子往往也能够正常对答,但需要声音刺激来维持清醒,容易再次入睡。“昏睡”则更严重一点,可能需要更强烈的刺激(如捏耳垂)才能唤醒,醒后只能回答简单问题、反应延迟、可能答非所问,一旦停止刺激,很快又睡过去。如果只是比平时睡得多,但能正常叫醒、醒来以后能自己玩或者愿意跟大人玩,那通常不属于“嗜睡”,更不属于“昏睡”。

3.昏迷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睡着睡着突然毫无征兆地陷入昏迷,其实这个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昏迷是一种较高程度的意识障碍,通常是由严重的疾病或外伤引起的,如果是能够引起昏迷的疾病和外伤,无法自行恢复意识,通常也有其他的征兆或伴随症状,比如高热不退、冷汗、抽搐、严重的呼吸异常、皮肤发绀、肢体僵直等。

孩子的身体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如果孩子在睡眠中感到不舒服,会本能地翻身、哭闹或醒来,以逃避疼痛或不适。反过来,如果孩子睡得安稳,呼吸均匀、肤色正常、表情相对放松(或只是轻皱眉头)、肢体柔软(或只是稍用力握拳、偶有正常肌阵挛),通常不用太紧张,更不用频繁去叫醒孩子;如果孩子睡得不安稳,但很容易被叫醒,那也不是昏迷。

4.谵妄

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严重意识障碍叫“谵妄”。谵妄包括注意力障碍、意识混乱和认知波动,通常是在非睡眠时间内出现。

儿童尤其是不会说话的低龄儿的谵妄不太好识别,典型的几种表现有异常惊恐(特别是对熟悉的人或物)、刻板运动(如不停摇头)、突然安静或异常淡漠、认知混淆(对着空气微笑或手舞足蹈)。

虽然说不太好分辨,但是经常照顾孩子的人通常能够识别出孩子的表情是否正常,需要关注,但不必过分焦虑。

总体来说,生病的时候,相比于孩子烦躁、哭闹(除非是惊恐的尖叫、无法安抚的尖锐哭泣),安静、淡漠的表现更需要谨慎观察。

(三)不同年龄的精神状态评估

1.新生儿与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新生儿与小月龄婴儿,很难通过精神状态的评估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且病情进展迅速,家庭观察对照料者的要求过高,因此建议生病时及时到可靠的医疗机构面诊。

2.婴儿(4月龄 - 1 岁)

4月龄及以上的婴儿可以按照E、V、M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只是相比与会说话的1岁以上幼儿在操作上和结果评估上都有些不同。比如睡眠方面往往更不稳定,语言方面通常考虑对声音的反应而不是语言,情绪方面往往更加剧烈、因此要格外小心异常淡漠(而非平静)等等。需要根据孩子自身发育水平和日常表现来判断,对照料者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要求更高。

3.儿童(1 岁以上)

对于 1 岁以上儿童,通常就可以用 AVPU 评分来快速评估意识水平。如果孩子已经会简单描述,也可结合主诉,但是不要过于依赖孩子的描述(4岁以下的孩子很难说清楚真实的疼痛部位)。

(四)排除干扰项

评估精神状态的时候其实是会有很多干扰项的。

比如偏好造成的干扰。一些家长说孩子萎靡、拒食,但是看动画片就很有精神,冰淇淋也吃,肯德基也吃,这可能就是正常的生病不舒服,不算“精神状态不好”。

睡眠不足造成的干扰。一些家长说孩子嗜睡、叫不醒,醒来之后表情呆滞,实际情况是前一天晚上几乎没睡,孩子累极了,早上睡了四五个小时,结果家长害怕了,非要把人家叫醒,那要换了我,不光呆滞,我还暴躁易激惹呢。

还有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疾病的正常进程。发热期间,没有吃解热镇痛药的时候,说孩子精神状态很差,这其实不说明什么问题,还是要看退热之后的状态。很多情况下都是家长着急忙慌带孩子去医院,急诊给了一剂美林,孩子活蹦乱跳地走了。当然,如果规范服用退热药不起作用,精神状态又不好,那本身就是就医指征了。

所以,观察精神状态,最好能够排除吃、睡、玩、心情这些方面的干扰因素,给吃点爱吃的,玩点爱玩的,在孩子相对吃饱、睡足、放松的时候进行。

四、什么时候去医院

对我个人而言,排除干扰项之后,达到上文表中任何一项轻度异常及以上的程度,就需要就医。有的家长更稳得住一些,2、3项轻度异常再就医,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有任何一项重度异常,就建议立即就医。

并且,上文表格也好、AVPU量表也好、Glasgow评分表也好,都是高度简化以便快速筛查的工具,一定会有遗漏和不能覆盖的情况,所以任何时候,家长无法判断是不是“精神状态差”,或者不知道怎么判断、心有疑虑,都应当寻求可靠的医疗机构的帮助,无论是面诊还是线上问诊。

另外,精神状态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就医必要性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呼吸状态、循环状态等生理指标也是十分重要的观察对象。

下一篇分享一下如何观察呼吸状态和循环状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