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云南省博物馆
今天(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云南省博物馆推出系列创新文化活动,通过科技赋能让馆藏文物焕发新生,为市民打造可触可感的文博盛宴。国乐展演、VR探秘、考古研学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生动展现云南两千余年青铜文明传承脉络。
上午10点半,身穿古装的演奏者吹响了中国传统乐器“埙”。“埙”又称“陶埙”,是独有的闭口吹奏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最初是古时候的人模仿鸟兽叫声用来诱捕猎物的,后来逐渐增加到十个音孔,演化为能吹奏曲调的乐器。它音质独特,音色古朴丰满,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前来聆听和体验。
市民:
“通过这次对埙的体验,对于我们的文化也有深刻的感受,可以达到一个古今对话,文化传承的一个作用。”
在“一镜到底”VR眼镜体验现场,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同观看省博线上数字化展厅里的古滇青铜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市民:
“我觉得VR跟实物很像,让我们身临其境,我感觉我就站在这个文物的前面,然后它上面的功能也特别多,它可以把眼前的文物放大,它会告诉你详细的信息。
云南青铜展厅里人头攒动,大家驻足在这些穿越时间长河的青铜器,了解它们的表现内容、独特造型和发掘过程。据介绍,云南青铜器文化于夏商之际萌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成熟,西汉时期到达最高峰。历经2000多年的演变,发展出白铜、斑铜、乌铜走银等工艺,白铜、失蜡法从云南流传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围绕这一主题,云南省博物馆还开展了“我的研学我做主”“社会文物公益鉴定”等活动。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 韦坚:
“今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河泊所的考古发现,也对推动探秘古滇,进行了一个有效的推进,很快会有一个古滇探秘的VR的沉浸式体验,从西南夷到益州郡这样一个展览,和观众见面。”
国际博物馆日
昆明主会场活动启动
沉浸式体验助力文化传承
国际博物馆日昆明主会场活动5月18日在云纺博物馆启动,通过系列主题展览、非遗活态展示和沉浸式研学等活动,集中展现昆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将举办多个特色展览。“烽火技艺抗战时期的昆明印迹”展览以昆明市抗战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为核心,通过图文、实物等形式,还原了那段烽火岁月;“非遗岩彩画展览——神画昇物艺术联展”则邀请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岩彩画技艺,同时还有古法花露水制作等互动体验活动,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518博物馆奇妙夜”主题教育研学活动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独特的夜间博物馆体验,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
云纺博物馆工作人员 李莹:
“5月24号将会有一场与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有关,以云南木棉为主题的一个系列讲座,通过更多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昆明市博物馆信息部
工作人员 陈果:
“我们首先推出了两个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专题展览,开设了昆明市博物馆新型文化空间,上线了昆明市博物馆线上小程序,让大家可以在指尖感受24小时不打烊的博物馆,我们也邀请了昆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2025届毕业生,开设了他们的毕业作品展,希望既有过去历史的传承,又连接现在年轻人的喜好。”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昆明市地名文化保护宣传活动,通过图文展示、互动问答、“认识身边一公里”地名打卡等形式,不仅向市民普及昆明的地名文化知识,也为推动昆明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地名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云南旅游图书馆特聘研究员 黄欣:
“市民可以重新通过像地名护照,来认识我们这个城市的街巷,认识我们城市历史的厚度,通过博物馆和文物来认识身边的历史,认识身边的街巷。”
▌记者:克锡刚 杨波 赵怡云 李莹
编辑/刘静
审核/静怡
终审/邱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