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在阵痛中前行。一则关于富力地产创始人家族成员张量被限制出境的新闻,将这家昔日“华南五虎”之一的明星房企再次推上舆论风口。张量因为担保中锐地产一笔11.6亿元贷款而未能履约,被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发出限制出境令,其行动自由骤然受限,成为这一轮房企危机中首个因“个人担保责任”而被限制出境的二代高管代表。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从昔日的百亿阔少、富豪榜常客,到如今的“债务人代表”,张量的转变不仅映射出富力集团的急剧滑坡,更是当下房地产行业整体困局的一个缩影。
富力的深重危机:流动性干涸,信誉崩塌
1. 离岸债券接连违约,偿债能力告急
早在2024年8月,富力地产就因未能按期支付总额为1.47亿美元的离岸债券利息而陷入违约境地,随后宣布启动“整体方案”以期缓解债务压力。但市场反应冷淡,这一声明更被解读为“无米之炊”下的无奈拖延。富力方面并未披露具体的重组路径和资金来源,引发外界对其实际现金流状况的严重担忧。
2. 海内外利息拖欠,危机呈系统性蔓延
据《南华早报》报道,富力旗下子公司Easy Tactic于2024年7月先后错过三笔美元债券的利息支付,总额高达45.3亿美元。这不仅暴露出其海外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已经彻底断裂,也导致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整体信用进一步打折。富力一度被认为是“较为国际化”的房企之一,如今却频频失信,沦为行业反面教材。
3. 债务重组进展迟缓,市场信心尽失
尽管富力定期发布关于债务重组的进展公告,但实质性内容寥寥,缺乏具体操作细节。中国大陆及香港市场的债权人普遍不看好其还款能力,尤其对“以债换股”等方案缺乏信心。市场普遍认为,在房地产销售长期疲软、融资渠道收紧的背景下,富力所谓的“重组”更像是一场空转。
4. 信用评级遭连番下调,融资之路被封死
国际评级机构早在2023年就对富力做出“极度悲观”预判。Fitch将其评级下调至“RD”(限制性违约),随后更是直接撤销评级,表明其已无任何可依赖的信用基础。穆迪、标普等也相继给予负面展望。在此背景下,富力几乎已被资本市场“判死刑”,传统的银行信贷、债市融资、甚至资产处置渠道都陷入僵局。
5. 股价暴跌成废纸,投资者血本无归
富力地产在港交所的股票代码为2777.HK。其股价从高点已暴跌超过80%,大量投资者被“活埋”在高位。公司市值严重缩水,反映市场对其基本面已彻底丧失信心。曾几何时,富力是高周转、高利润的代表房企,如今却成为房地产行业泡沫破灭的“样本企业”。
张量“失自由”:昔日豪门子弟的滑铁卢
1. 限制出境突如其来,个人担保变“连坐”
根据杭州中院文件显示,张量因其所控股的中锐地产对11.6亿元贷款违约而被限制出境。尽管案件主体为中锐,但因张量作为“担保人”在贷款中提供了连带责任担保,法院认定其对债务需承担相应责任。这一禁令标志着“企业担保人个人责任追究”的新阶段,司法层面也在向高净值个人释放强监管信号。
2. 富力家族形象崩塌,父子双双陷入舆论风暴
张量是富力联合创始人张力之子。张力早年凭借地产项目“高周转”战略迅速跻身中国地产富豪之列,但在2023年却因涉嫌在美国旧金山行贿而签署“缓起诉协议”,黯然辞任富力CEO。父子二人在短短两年间相继陷入法律困局,富力创始家族的声誉在公众面前彻底破产。
3. 行动自由受限,高光人生一夜逆转
虽然张量未被刑拘,但出境禁令无异于对其施加了“软性囚禁”。曾经身价百亿、出入豪车游艇,如今却寸步难行,连参加国际会议、赴海外就医或投资考察都成为奢望。这一变化令舆论感到“扬眉吐气”,网友纷纷感慨:“终于轮到富二代感受普通人过日子的滋味。”
“张量效应”:房企高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量的被限出境事件,无疑在房地产高管圈敲响警钟。在行业转冷、企业违约频发的背景下,过往那些“个人担保不过是走个形式”的心态正在被现实打破。随着法院开始更严格追责个人连带责任,房企高管们将不得不直面法律和信用的双重清算。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房地产行业不再是那个“只赚不赔”的黄金产业。高杠杆、快周转的游戏已经终结,任何企业都不再“大而不能倒”,任何个人也不再“权贵即免责”。张量只是众多房企掌门人及家属中第一个被公示的“倒霉者”,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富力集团的困境以及张量被限制出境,是房地产行业剧变的缩影。它不仅揭示了房企自身经营模式的弊病,更暴露了部分创始人家族长期以来将“企业风险私有化”的做法。随着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及司法系统趋于严格,企业主与高管的“免责时代”正在终结。
寒冬未尽,裂变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