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礁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红色、绿色、紫色等绚丽多彩的珊瑚似开屏的孔雀,似雪中的红梅,似浑圆的蘑菇……构成一幅奇特壮观的天然艺术画卷。它纵贯于澳洲的东北沿海,北起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绵延伸展2011公里,最宽处有161公里,由2900多个不同阶段的珊瑚礁、珊瑚岛、沙洲组成,形成了澳洲一整条童话般东海岸线。它宛若一道天然海堤,像堡垒一般护卫着海岸,难怪称其为堡礁呢。大堡礁到底有多大?即使你在月球上依然可见,它像闪着天蓝、蔚蓝和纯白色光芒的明珠,被誉为“地球最美装饰品”。嗯,确实很大很美。
它的发现过程与澳洲大陆的发现史息息相关。最早是在16世纪被葡萄牙航海家门东卡的探险队所发现。后来,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在沿着新几内亚南部海岸自东向西航行时发现了托勒斯海峡中分布的岛屿。1770年,库克船长指挥的“奋进”号顺着大堡礁的长侧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看到礁体上一处足以使船穿过的裂缝,即 “库克航道”。1801年马修•弗林德斯对整个澳大利亚的海岸进行了调查并亲自踏上了其中一个位点的土地(他称之为“广阔的堡礁”)。他在人们使用声波测量海水深度之前,通过驾驶着小船航行,在海图上绘制出了安全的航道,被称为“弗林德斯”航道。1817年,航道测量专家菲利普•帕克•金花了3年时间首次对大堡礁执行了井井有条的测量任务,并对大部分礁体进行了精确而详尽的绘图。
大堡礁形成于2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之后面积不断扩大,至少经历了4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以及大洪水。它的形成过程涉及了地质、海洋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复杂作用。2万年前,这里有一片一片的桉树和树林,澳洲土著人阿宝在这里狩猎,居住,那是最后一个冰河时期末日,后面极地冰雪融化,地球的海岸线整体上升,而这仅仅发生在一万年前。这个大洪水的故事,现在仍被土著人代代相传。随着海平面上升,珊瑚开始在大陆架的边缘生长,创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壮观景象。而这漫长的过程中,海平面整整上升了120米,同时也切断了高地地区的陆地通道,形成了六百多个岛屿。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建筑师"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它看起来像植物,实际上是海洋里的一种十氏级动物。一块珊瑚,往往是成千上万亿个珊瑚虫的群体。活的珊瑚,在海水中五光十色,黄的、绿的、紫的、红的,色彩鲜艳夺目,称为海底之花。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白色珊瑚,是珊瑚死后留下的残骸与骨骼。
珊瑚虫很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没有眼睛、鼻子,只有灵敏的触手,是它的感觉器官。触手随水流慢慢漂动,自由地伸缩,捕捉流经附近的浮游生物和碎屑。当受到惊吓时,即刻将触手缩回藏起来。在四周触手的中央,有一个小口,是珊瑚虫的嘴,叫作“口道”。口道进去就是一根直肠子,没有食道和胃。它把消化后的残渣,再由口道吐出来,肛门和嘴不分家,所以叫它低等动物,实在是不冤枉。
每只珊瑚虫就像一只微型海蜇,它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的水域,且水质必须洁净、透明度高。这里正具备珊瑚虫繁衍生殖的理想条件。它是群体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一起,堆积成一个个珊瑚礁体。珊瑚礁的建造过程十分缓慢,在最好的条件下,礁体每年不过增厚3-4厘米。有的礁岩厚度已达数百米,说明这些"建筑师"们在此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大堡礁分为内外堡礁。内堡礁位于靠近澳大利亚大陆的一侧,通常距离海岸线较近,有两个有名的珊瑚岛,绿岛(Green Island)和翡翠岛(Fitzroy Island)。外堡礁是指距离凯恩斯海岸相对远的,受到更少污染,珊瑚颜色更加漂亮的礁群。最为有名的是阿金考特大堡礁,像一条美丽的丝带,沿着狭长的海岸线与陆地平行致远。它是最原始的大堡礁群,保存最为完好。这里湛蓝色的海水清澈见底,就像深邃的眼睛一样晶莹剔透。摩尔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景色最美的生物活体珊瑚大堡礁群,也是距离凯恩斯最近的外堡礁,海水非常清澈且能见度高,晴天时一般可达20米深。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坐落在海底细腻的白沙床上,海面以下有着各种各样的硬质珊瑚紧贴着大堡礁的岩壁,各种小型热带鱼会在珊瑚间穿梭往来寻找中意的住所或捕食浮游生物。
珊瑚分为软质和硬质珊瑚两大类,形态各异,大小不同。它对触碰,温度,水流以及太阳和月球的周期都能作出反应。大堡礁有400多种珊瑚,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宽达2米。其颜色有淡粉红、鲜黄、蓝相绿色等,异常鲜艳。水域颜色也从白、青到蓝靛,绚丽多彩。有的珊瑚像鹿角,有的像鞭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很结实,可以禁得住浪涛冲击;有的则只能生活在最平静的水域。有些比其邻居生长得快,以便遮掩邻居抢夺阳光。有些会用含毒的触须,或向水里施放致命化学物质,清除其领域内的对手。在一般人眼中,珊瑚礁美丽和安详,原来里边经常发生争夺食物和空间的搏斗。真有意思!
不是所有的珊瑚都能造礁。只有体内含有石灰质的珊瑚,如石珊瑚、鹿角珊瑚、多枝蔷薇珊瑚等,才有这种本领。对造礁作过贡献的,还有珊瑚体内的虫黄藻,它是一种单细胞藻,个头很小,1000个虫黄藻在一起,才有一粒米那么大。它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把氮磷钾变成有机物,作为营养供应珊瑚虫生长的需要,使珊瑚生机勃勃,绚丽动人。当环境变得阴冷,虫黄藻便逃之夭夭,珊瑚失去营养,很快暗淡无光,枯萎而死。
细小的珊瑚虫繁殖后代,既不像母鸡下蛋孵化小鸡,也不像母猪生猪仔。珊瑚的繁殖是分裂,速度惊人,它能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转眼之间,便儿孙满堂。但它们都在一块珊瑚体上,你压着我,我挤着你,分不清父辈或晚辈。也有的珊瑚虫进行有性生殖,通过精卵结合,生成浮浪幼虫,由口道排出,随水漂流,遇到合适的地方,便附着站稳脚跟,发育成珊瑚虫,逐渐成长为群体。
据说大堡礁的珊瑚产卵通常是十一月或十二月的满月后。1981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自然现象。在一个月圆之夜,正和平常一样享受着夜潜的科学家突然间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小细胞像香槟泡沫一样,不断地从活珊瑚体内喷出!它们有些会在海里漂游,有些则浮到海面,形成一颗颗光滑的浅粉色卵团。这种后来被称为“珊瑚产卵”的情景,就像海底飘起了雪一样,非常不真实。
后来人们才认识到,大多数珊瑚都是雌雄同体的,卵和精子会在同一息肉内发育。在分枝珊瑚中,卵发育约9个月,精子约3-4个月。它们在同一时间成熟,当水温和潮汐恰到好处时,卵和精子迅速从息肉中喷出,这就产生了大片珊瑚集体在海中产卵的漫妙画面。这些随波逐流的“雪花”,最后会去到哪里呢?当卵子受精之后,24小时内会形成一个小胚胎。小珊瑚宝宝会在大约5天后沉淀,然后下降到底部。如果幸运的话,它会找到一个适合生长数十年的好地方。
现在大堡礁大部分没入水中,低潮时略露礁顶。从上空俯瞰,礁岛宛如一棵棵碧绿的翡翠,熠熠生辉,而若隐若现的礁顶如艳丽花朵,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怒放。礁群所环抱的海湖,水深一般不到60米,礁外波涛汹涌,礁内湖平如镜。这里有超过1500种热带海洋鱼,800种棘皮动物(如海星、海胆),超过5000种软体动物和数千种不同的海绵、蠕虫和甲壳类动物,还栖息着多种濒临灭绝的物种,比如脆弱的儒艮(美人鱼)、巨型绿龟。全世界7种珍稀海龟中的6种,超过30种海洋哺乳动物(包括)。除了令人震惊的海洋生物,还聚集有超过240种鸟类……庞大的生态系统又使它享有“海洋博物馆”的美誉。
大堡礁仍然存在许多不解之谜,特别是在夜间,这也是最迷人的景象之一,珊瑚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出荧光,是个了不起的荧光秀。但是美丽的东西,都需要呵护。它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最完整的生态系统,但也最脆弱。如在某方面受到威胁,对整个系统将是一种灾难。其实它最大的危险来自现代的人类。开采鸟粪、大量捕鱼捕鲸、大规模的海参贸易和捕捞珠母等,已经使它伤痕累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刺冠海星的数量激增,它会把消化液吐在珊瑚上,令珊瑚死亡。其原因是游客捡走了礁石上的大量海螺,而海螺会经常吃掉刺冠海星,减少其数量。因此保护海螺,就能减少刺冠海星,但部分珊瑚礁的生态平衡必须花上几十年的工夫才能恢复。不少人推测,全球变暖将在短短20年时间内让大堡礁这一世界遗产荡然无存。
大堡礁和地球各个生态系统都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这意味着无论我们距离它多远,我们能决定她的未来,反过来说她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小一PS:珊瑚集体产卵,光看文字就觉得好梦幻。大自然有很多的“美景”,我们都错过了,甚至有很多还不知道。我经常有种感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知道的,仅仅是这个世界的九牛一毛,有很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