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临床医生最关心一个问题:附子在临床上怎么运用?本文为您分享!
应用附子面临的问题
大剂量地使用附子是从医圣张仲景开始的。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有113个方子,其中有21个方子是以附子为主,涉及到的条数有37条。
《伤寒论》除了桂枝、芍药、生姜、甘草这些是基本每个方子都需要的配伍外,用得最多的就是附子。由此可见,在医圣张仲景看来,附子有多重要。
但是现在90%的中医已经不用附子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现在的中医治不好病,也治不死人,起到的只是养生的作用。其中原因就是,有很多药我们都不敢用,也不再用了。
当然,之所以不用,也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刚才讲到的,另一方面就是医疗体制、管理体制不让你用。像青霉素这么好的药,全世界都在用,每年也都会有因为青霉素死亡的人,甚至做了皮试没问题打上去也可能造成死亡,但青霉素照样用了几十年。而如果是用附子造成患者死亡,可能这个医生就要坐牢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的医疗管理体制,对中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然,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也许会给我们中医的管理体制带来一些新的改变,会给我们中医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希望。
仲圣平台中药饮片 ? 制附片
李可老中医运用附子经验
附子的剂量探索
近代由于受教课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老中医认为:为什么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
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6~1/10。
如现代教课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g(先煎),干姜10g,炙甘草6g。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老中医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的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g,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老中医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定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证考究,李可老中医以经方原方折半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80年代后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g。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
《经方剂量揭秘》一书证实,考证所得经方剂量,一两折合13.88g,符合经方药物组成配伍及用量比例。而近年来的多次经方学术会议中,都基本认同上述观点,认为一两折合3g的折算方法,背离了经方的原义。
用一两折算13.8g(李可认同15g)剂量的附子,李可老中医认为,此量可救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有攻无不克之奇效。更为有趣的是,李可老中医运用这样大的剂量附子组方,尤为擅长用破格救心汤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得以起死回生,真的是一剂知,二剂已,遐尔闻名于当地。
与此同时,李可老中医认为,若低于(一两折算15.6g)这样附子的剂量,去治疗这些濒死病人则无效,或缓不应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
回顾中医历史,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最为优秀的部分内容。
《经方剂量揭秘》一书中提到,若按一两附子折合13.8g计算,与一两附子折合3g剂量,组成大剂量四逆汤组与小剂量四逆汤组进行对比试验,观察其对小动物失血性休克升压的作用,发现大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有显效,而小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无效。
结果提示:用附子组成的四逆汤作用与其剂量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李可老中医以摸索应用的附子大剂量,不仅有历史依据,同时也有实验依据,证明其有效性。
因此,李可老中医认为,只有革除这一陋习,走出误区,中医才能治大病、治危病、治重症。
附子的应用剂量
李可老中医不仅从临床上探索出了附子的剂量,张仲景时代的一两折合现代的15g左右,同时应用张仲景时代的附子应用剂量为参照,结合不同的病症,形成了自己应用附子的特色剂量。
如他治疗各种心衰的破格救心汤为例,其制附子用30~100~200g之间,经治万例病人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制附子500g以上者。李氏认为,当心衰垂危之时,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
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况且以附子为主药,附子的剧毒,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
关于这点认识,近代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附子为主的四逆汤方,大剂量对各种动物休克均有很好的救治作用,而小剂量附子为主的四逆汤却没有这样作用。进一步论证了李可老中医临床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科学论断。
近代动物实验表明,附子的剂量与治疗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而李可老中医在几十年临床上应用附子观察,也充分证明了附子的剂量与作用疗效,有显著的量效关系。但李可老中医认为应用附子剂量不仅是要精确的辨证,同时还要兼顾病人的合并兼杂证候,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近些年李可老中医诊治奇难杂症较多,对附子的剂量上应用又有了新的突破 。
如治疗癌症,制附子起手用量多在100g左右,然后依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递增到200g、300g、400g,直至达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重症癌症患者,如果对用制附子大剂量效果欠佳者,常用生附子30~60g,以取得攻毒扶正之双重作用。
李可老中医应用制附子治疗重症或癌症病人,常常是用制附子逐渐加量的方法,以达到最大的治疗剂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他用附子成倍增加,如首次用制附子45g,二诊之后加制附子为90g,三诊制附子加至150g,再诊加之300g,直至达到最大疗效。
另一种方法是,制附子起始量为60~100g,以每天逐渐增加10g的方法,即每服1剂中药,就增加10g的制附子,直至达到最大剂量200~300~400g,以求临床上最佳疗效。
附子的药效反映
一个合格的经方医家,能否过了附子药后反映,是其恒量的重要标准。李可老中医擅用重剂附子,不仅对附子的药效反映了如指掌,同时为了使附子达到最大的疗效,一定要使附子达到郑钦安所说的“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表现,出现“瞑眩”,即眩晕倒跌,或昏厥一时后苏醒等。
即《尚书?说命》中所说:“药不瞑眩,厥疾勿瘳”。也就是说,服用附子达不到“瞑眩”者,其病是难以治愈的。
李可老中医近些年所治疗的奇难杂症,使用附子的剂量不仅初诊时较大,而是为了达到“瞑眩”反映,往往是附子剂量成倍增加,或是附子逐日叠加,直至吃附子达“瞑眩”反映之后,才减附子量而用维持量服药。
仲圣中药饮片?制附片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