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人身上的噜噜是什么原因-注意听!身体发出的这些“噪音”,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人身上的噜噜是什么原因

年岁渐长,身体机能也会老化,

一系列健康问题开始涌现,

它们可能表现为眩晕、疼痛等,

也可能以某些身体异响来提醒你。

听懂身体发出的“噪音”,

可以帮助判断可能隐藏的病情,

为治疗争取时间。

快来听听,你的身体也发出过这些响声吗?

打哈欠时,下巴“咔哒”作响

颞颌关节前方结构较弱,又无韧带加强,在强力张嘴时容易使下颌骨的髁状突向前方移位。如果咀嚼食物时,两侧耳前疼痛,张口受限,很可能是颞颌关节脱位,建议去医院做个双侧颞下颌关节X光片。

具体表现

打哈欠时,下巴突然“咔哒咔哒”弹响,有脱臼感。

高发人群

单侧咀嚼的人、长期低头玩手机的人、精神压力大的人。

调整方法

1.除咀嚼和吞咽外,适当地让牙齿保持微笑状态,避免牙关紧咬。

2.打哈欠时,舌头要抵住上颚,可限制张口大小。

3.避免趴睡、手托下巴或长时间低头。

4.不要长期保持单侧咀嚼,切忌咀嚼较硬的食物,让颞下颌关节得到休息。

膝关节“咔咔”弹响

关节弹响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弹响不会伴有其他不适,响声清脆、单一、不重复,对膝盖没有危害,不需要特别处理。病理性弹响必须引起重视,尽快明确病因。

具体表现

久坐起身、上下楼梯、跷二郎腿,甚至膝关节只是微微屈伸,偶尔会听到膝盖发出“咔咔”的弹响声。

病理性弹响以关节软骨磨损、半月板损伤引起的弹响最常见,常伴有其他症状,比如膝关节疼痛、肿胀、无力、卡壳、晨僵。

高发人群

过度肥胖者、女性、久坐人群。

调整方法

1.适当减重,减轻关节的压力和磨损。

2.避免背、扛重物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3.少穿高跟鞋,可换成软底鞋。

4.注意改善步态,增强膝关节稳定性,常练习仰卧抬腿,用脚挑枕头等。

肚子不饿却“咕咕”叫

...出现肠鸣音是正常现象,这是肠管蠕动时肠腔内气体与液体随之流动发出的声音,常在餐后出现。

具体表现

肠蠕动时,腹中肠胃产生一种“咕噜咕噜”类似水冒泡的声音(正常2~5次/分钟)。

如果肠鸣音音量过大,伴有腹痛,可能是急性肠胃疾病引起的;如果不伴腹痛,但肠鸣音过大,多为消化不良,还有恶心、嗳气、打嗝等症状。

高发人群

不按时吃饭的人、经常熬夜加班的人。

调整方法

1.调整饮食习惯,辅以改善胃肠功能的药物

2.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急性胃肠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等。

心脏“砰砰”地乱跳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心跳时快时慢,完全没有规则,往往被患者描述为“心跳得乱极了”。

具体表现

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患者会感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胸闷、头晕、焦虑等。每分钟心跳频率可达100~200次,严重时可能会超过200次。

高发人群

肥胖者、曾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甲亢患者、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65岁以上的人。

调整方法

1.远离烟酒。吸烟、饮酒可使静息心率加快,还会使血液变粘稠

2.少吃高脂高糖食物,多吃新鲜果蔬、全谷物、低脂牛奶等

3.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成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

4.用有氧运动维持正常心率,选择跳绳、慢跑、打篮球、游泳、散步等运动。

5.服用药物或进行导管消融术治疗。

“高一声低一声”地打鼾

健康的人打鼾多与劳累、枕头的高度或软硬度等有关。单纯性鼾症无需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后多能缓解。有一种病理性打鼾必须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具体表现

鼾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中间有一小段没有声音(发生暂停),随后发出一种怪声。

出现憋气、突然坐起、大汗淋漓、有濒死感,晨起胸闷、头痛口干、大脑迟钝,白天嗜睡、困倦,以及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警觉力下降。

高发人群

肥胖者、咽喉部肌肉松弛者、嗓子发炎者、长期抽烟者。

调整方法

1.戒烟,睡前不饮酒、浓茶或咖啡,减少对咽喉部的刺激。

2.积极减重,参加体育锻炼,尖山颈部脂肪堆积,减轻咽肌松弛所导致的打呼噜。

3.侧卧睡觉。仰卧时舌根、软腭、悬雍垂松弛后坠,咽腔更易发生塌陷狭窄。

4.去医院通过夜间的多导睡眠监测,明确打鼾是单纯鼾症,还是睡眠呼吸暂停。

耳朵里出现“嗡嗡”叫

耳鸣是大脑在没有外界声音的情况下,自己幻想出的声音。

暂时性耳鸣是生理性的,为了提醒机体及时休息,或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比如飞机爬升、噪音太大等;如果耳鸣持续长达5分钟以上,就要警惕病理性耳鸣。

具体表现

有时一只耳朵响,有时两只耳朵一起响。声音一般为低音调机器的嗡嗡响、火车的隆隆声、哗哗的流水声、心跳的脉搏声,还有高音调的蝉鸣、笛声、鸟叫。

高发人群

患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患者、长时间接触噪音者、头颈外伤患者、过度疲劳者、老人、高血压患者。

调整方法

1.在噪音大的环境下最好戴耳塞。

2.适当休息或服用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的药物。

3.如果耳鸣是短暂性、一过性的,可暂时不就医。如果耳鸣在几个小时或一天后一直未缓解,需尽早就医。

*本文内容为健康科普,仅供参考。

相关专家介绍

编辑|岑淑贤

编审|吴雪琳

审核|杜一平

* 本篇目部分内容、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涉及侵权或版权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邮箱: sdxrqyy@163.com *

人身上的噜噜是什么原因

人身上的噜噜是什么原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