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 安
简介:延安位于陕西省中部,北纬36?24,东经109?28,地处黄河南岸,东临黄土高原,西靠秦岭山脉。其周围地形多样,东部是黄土高原和黄河河谷平原,西部是秦岭山脉和丘陵地带,南部则是气候温和的关中平原。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节气温适中。年均降水量较少,集中在夏季。它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黄河流经城市,为当地农业灌溉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此外,延安还富含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在交通方面,延安是陕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有铁路和公路连接西安等主要城市,同时也是黄河沿岸的重要航运港口。
知识点.01
水文特征
黄河流经:延安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孕育了延安周边的农业文明和历史文化。
地下水资源: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地势起伏和植被覆盖较少,地下水循环较快,因此地下水资源在当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利用:延安地区在黄河支流、灞河和泾河的支持下,发展了灌溉农业,利用水力资源发展了电力工业,满足了当地居民和工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气候影响:延安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不足,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点.02
地形特征
秦岭山脉:延安西部地形多山,其中有秦岭山脉的分支。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横贯陕西南部,其分支在延安地区形成了起伏的丘陵和山地地貌。
黄土高原:延安东部地势较为平坦,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高原是中国主要的丘陵和台地地貌,地表覆盖着黄土,因此延安周边的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
河谷平原:延安地区也有黄河和其支流的河谷平原,这些平原地带适宜农业生产,也是当地人口聚居的重要区域。
天然气田:延安地区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部分地区地表呈现出独特的地热特征,这也是当地地形的一部分特征。
知识点.03
气候特征
大陆性气候:延安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明显。由于地势高低差异和区域分布不同,当地气候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干旱少雨:延安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而且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多数月份都是干燥的。因此当地主要依靠人工灌溉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居民用水。
暴雨洪涝:尽管延安地区年降雨量少,但在夏季和秋季的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强降雨,导致河流泛滥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气候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延安地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增大,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也增多,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知识点.04
植被特征
黄土高原植被:延安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地表覆盖着黄土,植被类型以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常见的植物有黄芩、细叶黄菊、苦艾等。
山地植被:延安西部地形多山,山地的植被类型相对丰富多样。山坡上常见的植物有松树、柏树、槐树等,山间河谷地带的植被类型也较为丰富。
河谷平原植被:延安地区还有黄河和其支流的河谷平原,这些地带的植被类型较为多样。沿河地区常见的植物有杨树、柳树、芦苇等,适宜水分充足的植物生长。
人工林: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和提供木材资源,延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人工林主要种植松树、柏树、杨树等。
知识点.05
经济特征
农业:延安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传统农业品种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农业机械化建设,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如苹果、枸杞、石榴等。
林业:延安地区山地较多,森林资源丰富。政府大力推广人工造林,加强森林防火、防沙等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延安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石灰石等。其中,煤炭资源是当地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煤炭开采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工业:延安地区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当地的工业规模逐渐扩大。主要工业领域包括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
旅游业:延安地区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有着众多的旅游资源。如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黄帝陵、延安革命纪念馆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服务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PART.06
例题链接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下图)。治沟造地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集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建设等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预期目标,但因村民外出务工导致约20%的新造地撂荒。据此完成1-2题。
1. 治沟造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包括()
A. 改善交通条件
B. 改变耕作制度
C. 蓄积地表径流
D. 增加粮食产量
2. 针对新造地撂荒引起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大开荒力度
B. 增加粮食进口
C. 鼓励农地流转
D. 完善水利设施
【答案】1. B 2. C
【解析】
1. 治沟造地是延安市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现小流域坝系工程提前利用受益,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改善了交通条件、蓄积地表径流、增加粮食产量,但没有改变热量条件,也就没有明显改变当地的耕作制度,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 新造地摆荒主要原因是村民外出务工,所以耕作劳动力不足,再加大开荒力度只会使得摆荒更严重,A不符合题意;该地区出现新造地摆荒不是因为粮食短缺,所以增加粮食进口不是解决摺荒引起的问题的有效措施,B不符合题意;鼓励农地流转,可以有利于集约经营土地,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施行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可以应对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象,有于解决新造地摆荒引起的问题,C符合题意,该地区摺荒的原因主要不是水旱灾害严重,因此完善水利设施并不能解决新造地摆荒引起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故选C。
投稿:饭团
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标注转载自“高考地理”,谢谢配合。
戳下方视频听平哥讲南加州山火
(记得通过下面方式找我们领资料or咨询课程哦)